“汉学界诺贝尔奖”儒莲奖获奖作品,还原曹操的真实人生
精华笔记
本书作者张磊夫结合陈寿《三国志》以及裴松之注等史料,对曹操一统北方,称公称王等关键事件,以及曹操身后之名的变化,进行了深度解读,还原了一个最为接近历史原貌的曹操。
一、曹操是如何在汉末乱世,重建北方大部分地区秩序的?
公元155年,曹操出生于一个宦官家庭,家庭虽有些权势,却并不能与世家大族相比,曹操想要出人头地,还得靠个人能力。
此后黄巾起义爆发,董卓擅自废立,关东联军讨伐董卓,东汉中央政府权威崩塌,北方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,汉室统治逐渐崩溃,社会秩序逐步瓦解。
在这样的东汉末年乱世下,曹操成为一名军阀,并通过军事、政治、经济等手段,一统北方,重建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安稳的生产和生活秩序。
- 军事上,建立忠于自己,且有实力的军队。
陈留起兵。公元189年,曹操在开封以东的陈留,散尽家财,招募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,加入了关东联军,讨伐董卓,拱卫汉室。
收降青州黄巾军。公元192年,身为兖州牧的曹操,打败了进攻兖州的青州黄巾军,收降了三十多万军队,挑选其中精锐,编成自己军队的主力,曹军实力大增。
建立士家制度。所谓士家,是指士兵和他们的家属,也叫兵户。为了保证自己对整支军队的掌控力,曹操专门为他军队的主力和家属建立了户籍,并把家属迁徙到自己控制的核心区域,作为人质。如果士兵在前线作战中逃跑,那他在后方的家属也会受到牵连,遭受惩罚。
这些被建立户籍的士家,他们的后代也要当兵。士家制度保证了军队对曹操的忠诚,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,也保障了曹军兵源的稳定。
2.在政治、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,来增加声望和实力。
曹操主动把流亡的汉献帝接到许都,重建东汉中央朝廷,挟天子以令诸侯。
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度。
公元196年,曹操的谋士任峻在许都试行屯田,把战乱中的百姓,集中安置起来,开垦土地,取得良好的效果。
屯田制的大量推行,让曹操有了更多的钱粮和兵员,实力增长迅速,就连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之战——官渡之战的胜利也受益于此。
建立九品中正制。
大约公元208年,为了大范围的选拔人才,曹操采纳了手下文官何夔的建议,建立了中正制度。
张磊夫认为,九品中正制是在曹操时代建立的,曹丕时代的文臣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选官制度,只是将何夔的选官方法更加制度化了。
二、是什么促使曹操由汉室忠臣向称公称王转变?
公元208年,曹操恢复了西汉的丞相制度,自任丞相,发动赤壁之战,战败北归。
公元211年,曹操发布了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,表达他对汉室的忠诚,就像周公对西周一样。两年后,曹操的行为就发生了变化。
公元213年,曹操南征孙权结束,回许都后,被封为魏公,加九锡,建立了魏公国。
公元216年,曹操加封魏王,魏公国升级为魏王国。
公元217年,曹操被赐予可以身着天子冠冕,出行使用天子礼仪的资格,在形式上和实际上,与真正的皇帝差的仅仅是一个皇帝称号。
公元220年,曹操在洛阳病逝,终年六十五岁。同年,他的儿子曹丕迅速取代汉朝,建立曹魏,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。至此,曹操的家族得以保全,一生的事业和权势也得到继承。
曹操这种转变,跟他当时面对的外部形势和内部斗争相关。
在外部,由于南方人口的迅速增长,曹操想要迅速平定南方,已无可能。凭借人口资源和长江天险,孙权最终能与曹操及其继承者分庭抗礼。南北对峙将成为可能,曹操需要考虑,他的继承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抵挡外敌。
在内部,忠于汉室的势力,渴望铲除曹操,及其羽翼,重夺大权。
为了保护自己的事业和家族的长远利益,曹操要为自己的继承者,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,使之在自己去世后,既能抵挡来自外部的敌人,也能承受住来自内部的变乱。
三、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,是如何变化的?
- 在北宋之前,官方对曹操的评价,还是比较正面的。
唐太宗曾经亲自作文称赞曹操,北宋宋真宗曾下令重修曹操在家乡的宗庙。在《三国志》《世说新语》这些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书里,对曹操的评价,也都比较正面。
- 到了南宋时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
由于政治上的需要,南宋的理学家朱熹,认为蜀汉是享有天命的正统性政权,而曹魏是篡逆的伪政权。这种观点,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观念,深刻影响了民间和后世。从南宋的说书,到明代的小说、清代的京剧等,在创作三国时期的作品时,也都尊刘贬曹,直到建国后才发生改变。
- 张磊夫认为,曹操是一位有缺陷的伟人。作为一个军阀,曹操有很多残忍和严酷的行为。但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、政治家和诗人,并具备了奸雄、英雄和枭雄三者优点。
总之,曹操既富有才华,又残忍;既狡诈,又坦诚。他戎马一生,却始终没能一统全国。这种天才与个人失败的融合,以及复杂、迷人的性格,让曹操在死后一千多年来,始终被人们铭记,评价和想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