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畅销50年的育儿圣经,解答0-6岁孩子的养育问题
精华笔记
塞尔玛·弗雷伯格将0-6岁这段童年时期细分为三个阶段,分别是从出生到18个月,从18个月到3岁,以及从3岁到6岁。在不同的阶段,孩子会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问题。
第一个阶段,从出生到18个月。
面对刚刚出生的小婴儿,父母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,该如何喂养孩子。是按时喂养还是按需喂养呢?
作者认为要按需喂养,原因主要有三点:
第一,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延迟消除饥饿感这个功能,他需要立即、马上吃东西。
第二,按照孩子的需要给孩子喂奶,是妈妈帮助孩子消除他的饥饿感,这能够让孩子得到满足,觉得自己受到了保护。
第三,确实有很多孩子是4个小时醒来吃一次,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遵循标准的生理时间,每个孩子的生长需要都是不同的。
但有些时候,孩子刚刚吃过奶,但他还是做吮吸的动作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原因很简单,孩子不饿,但他有吮吸的需求,通过吮吸这个动作可以让孩子得到满足,缓解焦躁的情绪。很多儿科医生建议,可以用安抚奶嘴来满足孩子的吮吸需求。
再来看父母面临的第二大问题,如何处理分离焦虑。
分离焦虑是孩子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,它代表着孩子可以区分自我和外部世界。
孩子们的分离焦虑程度差别很大:有些孩子只是哼唧几句,表达不满;有些孩子却可能相当严重,妈妈离开去上班以后,可能会大哭几个小时。
该怎么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呢?作者的建议总结起来有两条:
第一条,让孩子学会忍受少量的不适和焦虑。作者认为当孩子哭叫或者抗议的时候,可以先等一会,让孩子适当地忍受一点焦虑。
第二条,通过游戏让孩子知道,妈妈走开之后还会回来。父母可以用双手遮住脸,再打开,冲着孩子大笑。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可以让孩子知道,短暂的等待之后,消失的人总是能再次出现。在孩子每次开怀大笑中,他们能把现实中遭遇的痛苦情形转变成愉快的经历。
0-18个月这个阶段,父母要帮助孩子解决的第三个难题:自主排便。
作者建议可以分三步来进行:
第一步,将儿童小马桶或者家里的冲水马桶介绍给孩子。当父母决定要让孩子自主排便时,可以带孩子在小马桶上亲身体验一次。
第二步,引导孩子把想要排便这个事说出来。当看到孩子有排便的需求时,父母可以大声地说:“宝宝是不是要尿尿了?”或者“宝宝是不是要拉粑粑了?”并且鼓励孩子下次自己说出来。
第三步,带孩子在马桶上排便。得到孩子的信号之后,父母每次都要把孩子带到小马桶或者家里的冲水马桶上。
这项训练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成功,可能需要父母花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帮助孩子练习。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和提醒孩子,不要过度焦虑,甚至责骂孩子,否则孩子只会更紧张,从而将自主排便这件事情当作负担。
第二个阶段——18个月到3岁。
孩子长到18个月左右,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,是这个阶段的父母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。作者的建议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——“找替代”。
当孩子喜欢玩一些有危险的物品时,父母可以找到说“不”的替代方法。先把这些物品收起来,或者保护起来,再给孩子一个可以替代的物品玩。
孩子无法自我控制,还表现在情绪上收不住,喜欢打人。当孩子出现攻击情绪时,父母可以分这几步来做:
先帮孩子找替代,对孩子说:“妈妈抱抱。”大部分孩子情绪发作时,只要你面对面地紧紧抱着他,他就会安静下来。
然后父母可以说出他的感觉:“哦,你生气是因为妈妈刚刚没有陪你玩对不对?”分享孩子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安慰,他能感到你是真的替他着想。
接着父母可以帮孩子找到好的发泄方式,比如告诉孩子:“下次你生气的时候,就来抱住妈妈好不好?”
要注意的是,父母可以在孩子平静下来的时候,拍打孩子的手心,或者让孩子的牙齿紧紧抵住他自己的手臂,让孩子体会打人、咬人会很疼。但是父母不能在孩子打人之后,立即生气地、重重地打孩子的手,因为这就是孩子学会打人的开始。用不成熟的行为回应同样不成熟的行为,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。
等到孩子学会说话,父母就要教孩子不要只是释放攻击情绪,要学会用言语来处理冲突,控制冲动。
当孩子长到3岁之后,他们的情感和理性思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。
性教育是3岁之后的孩子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。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:
第一,相关的性知识。
当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时,父母可以通过绘本、视频带孩子了解身体的构造。
第二,与父母建立正确的亲密关系。
不少孩子,在人生中爱上的第一个人确实是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。儿童心理专家们在大量的观察之后发现,这种感情是所有正常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,并不是病态的心理。最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反应。如何处理这份感情,对孩子日后的爱情观和择偶观有很大的影响,如果男孩对母亲或者女孩对父亲的这种爱恋一直持续的话,他们长大以后就很难用成年人的爱情代替童年的旧爱。
其实,父母要做的很简单,那就是向孩子明确传达,孩子必须要尊重父母彼此之间的爱。尽管孩子深爱父母,但不能干涉父母的亲密关系,不能独占父亲或者母亲的爱。有时,孩子会表现出对父母带有爱恋的感情,对于孩子的这类说法,可以不予理会,转移掉话题。在缺乏鼓励之下,孩子的这种行为会很快消失。
第三,让孩子认识并接受自己的性别角色。
什么叫性别认同呢?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人格的完整是人们能够完全接纳自己的性别,一个人的人格目标和他的性别是协调一致的。如果有一个女孩,她讨厌穿裙子,抵制任何女性化的打扮,还公开说自己看不起女性。这就是孩子不认同自己的性别。
那父母怎样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呢?作者强调,父母自己要认同孩子的性别,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拧巴的心理。如果孩子突然表现得对假扮异性特别感兴趣,父母要分析背后的原因,帮助孩子解决问题。
说完情感,再来说理性思维。怎么管教孩子,是这个年龄段中,父母的一个重要课题。管教孩子时,有三点要把握好:
第一,惩罚要合理。惩罚不是为了对孩子进行报复或者反击,而是因为孩子的不当行为导致的合理的、必然的后果。
第二,惩罚力度不能过大惩罚力度太大了,超过了孩子能够忍受的范围,孩子只会觉得自己被不公平对待了。
第三,不要打孩子。打孩子是最坏的选择。作者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,他说他小时候犯错误了,宁可让妈妈打一巴掌,因为被妈妈打了之后,他犯的错误好像就抵消掉了,下次依旧我行我素。
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,没有什么万能药,只有理解自己的孩子,才能让养育更轻松;只有充满爱的教育,才能让孩子的心理更健康。我们想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、自我控制,要借助的是孩子对父母的爱的渴望,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