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巨型工厂三个世纪以来的发展之路,及它对现代世界的影响
精华笔记
本书讲述了 18 世纪以来,巨型工厂的发展过程,及它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。
一、巨型工厂的诞生成长。
18 世纪以来,有三类巨型工厂,像接力跑选手一样,为我们呈现了它发展演化的三个重要阶段。
第一阶段:巨型工厂的诞生,它发生在英国的棉纺工业。
18 世纪早期,棉布开始在欧洲流行。为了摆脱对进口的依赖,英国开始在本土大力发展棉纺业。在 18 世纪晚期,英国商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,并建立了大型棉纺厂,给棉纺业带来一场革新。
最初阿克莱特创办的工厂,只是他为保护专利采取的一种手段。他发明的大型机器只能在工厂里才能运作,别人很难仿制。但通过大型机器和集中生产的方式,工厂的生产效率竟然比传统手工方式提高了数百倍。于是,其他商人也效仿阿克莱特建起了棉纺厂。就这样,大型工厂普及开来,并且涌现出两个有力的创新:
第一,在技术上,随着蒸汽机技术的改良,棉纺厂用蒸汽机取代了水车来提供动力。它让工厂摆脱了对河流的依赖。
第二,在管理上,企业主根据自身经验,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和制度,要求工人必须准时上下班;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完成特定的工作。否则,就会被罚款甚至关禁闭。
第二阶段:科学管理法的诞生普及,它发生在钢铁工业。
从 19 世纪中开始,铁路交通开始在全世界迅速扩展。对铁轨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钢铁业的发展。这个时期,钢铁业取代棉纺业成为西方国家最重要的工业部门。
发明家们对炼铁技术进行了一系列革新,使钢铁厂的产能和产品质都有了显著提高。钢铁厂的产量因此迅速增加,规模也在持续扩大。在 1900 年,美国大型钢铁厂的规模超过了 8 千人。这个时候,仅靠个人经验来管理已经远远不够了。
1898 年,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聘请泰罗为顾问,帮助钢铁厂提高生产效率。他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,提出了著名的“科学化管理”理论。这个理论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对劳工的量化管理。他认为,工厂应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,拆分任务给工人。工人如果不能完成,就要受到惩罚。这样做,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工厂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。
泰罗的“科学化管理”理论很快被钢铁厂采纳。工厂主对大型工厂的管理,从凭借个人经验过渡到了系统化的科学管理。泰罗的理论也逐渐从钢铁行业推广到了其它工业领域中。
第三阶段: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发明,它发生在汽车行业。
传统制造业的操作流程,是工匠们先单独制造相关的金属部件,再把它们组装起来。每组装一个成品,都要用大量的时间对零部件进行锉削和调整,才能让它们彼此适配。整个生产过程要被许多步骤打断,耗时费力。
亨利·福特在 1903 年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,并于 1913 年开发出了流水线生产方式。采用新的生产方式,福特公司把组装一辆汽车的工时从 12.5 小时减少到了 93 分钟。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,汽车的产量大幅提高,福特公司的规模也在急剧扩张。在 1924 年,工厂的员工人数达到 4.2 万人。
福特公司取得成功后,流水线生产方式很快被其它汽车公司采纳。并且,由于很强的通用性,它又推广到电子、电器、食品和化工等其它制造业领域中。
但是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也带来了新问题,工人的压力明显增加了。许多工人因为受不了这种高度紧张的工作,往往只工作很短一段时间就辞职。为此,福特公司设计了一个新的劳动管理方法,这就是“五美日元”计划。
计划最重要的一点是,公司将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从每天不到 2.5 美元提高到了 5 美元。工人要获得 5 美元的日薪,必须满足公司的各种规定。这些规定既有工厂内的,也有生活上的。福特公司的劳工政策,对减少人员流动和提高工人的积极性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其它工厂,特别是大型工厂也效仿福特公司,纷纷发起了“福利工作”的计划。
二、巨型工厂模式是怎么普及到全球的。
我们讲两个典型案例。第一个是前苏联的巨型工厂。
十月革命以前,俄国还是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。怎样快速实现工业化,是摆在这个新生政权面前的一道难题。对苏联来说,学习美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,无疑是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。
苏联政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,五年内将国家的固定资本翻一番,并将铁产量增加四倍。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,苏联将建立一系列各种类型的工厂。
在苏联建设大型工厂的计划中,年产 5 万辆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,是苏联的第一个尝试点。
首先,苏联花重金聘请美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师卡恩,给拖拉机厂做整体设计。此外,还聘请了大量美国技术专家。紧接着,苏联又斥巨资从美国购买了大量重型设备。尽管当时苏联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,但仅用了一年时间,一个现代化工厂就建立起来了。为了让工厂正常运转,美国的技术人员对工人进行了系统培训。3 年后,随着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增长,工厂终于走上了正轨。
接下来,大量的巨型工厂在苏联拔地而起。在短短几十年内,苏联就成为世界强国之一。
第二个案例是亚洲的巨型工厂。
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,一个个巨型工厂在亚洲建立起来。亚洲工厂的崛起主要有两个原因。
第一个原因是,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,西方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改变。苹果等大公司为了生存,开始关闭国内的工厂,把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更低廉的地区。
第二个原因是中国、越南等亚洲国家,为了实现现代化,实行对外开放政策。
苹果这样的跨国公司,它们的订单数量往往非常巨大。采用集中生产的方式,可以降低分散供应所带来的管理和物流成本,最大限度的发挥规模效应的作用。所以,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工厂的规模惊人,其中,最有代表性的是富士康和裕元实业。它们的员工人数达到了 10 几万,甚至几十万人,连福特公司巅峰期的规模也无法与之相比。
三、巨型工厂是怎么影响社会的?
巨型工厂对社会的第一个影响: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。
工厂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影响,其中,最明显的是生活节奏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。
以前,人们都是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劳动,什么时候休息,生活节奏非常自由随意。可在工厂工作就完全不一样了,工人们的作息时间必须严格按照工厂的规定执行。所以,自从进入工厂后,他们的生活节奏开始被外部世界所规训。
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了这种紧张且规范的生活节奏,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就出现了。棉纺厂在英国开始普及后,曼彻斯特、格拉斯哥和博尔顿等工业城镇迅速崛起成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,更多的工业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建立了起来。
除了改变生活节奏,工厂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。大型工厂生产了大量消费品和生产资料,它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,都获得了彻底突破。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寿命大大延长了。在 18 世纪中期的英国,人们的预期寿命还不到 40 岁,而现在英国人均预期寿命是 80 岁。
巨型工厂对社会的第二个影响:它引发了劳资冲突。
在英国,棉纺厂一出现,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争议。工厂恶劣的工作条件让人感到震惊。很多社会观察家也认为,工厂制更像是一种新的奴隶制,那些童工的状况甚至还不如奴隶。
为了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,从 18 世纪晚期开始,英国的工人成立了工会。工会通过组织罢工、游行和大规模示威的方式向工厂主们施加压力。
到了 19 世纪中叶,钢铁行业开始崛起。这个时期的劳工冲突达到了白热化程度,有些事件甚至可以被称为阶级斗争。
为对抗资本家的剥削,钢铁工人成立了全国性的劳工组织-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。为给工人争取权益,这个工会组织了一波又一波罢工浪潮。其中,霍姆斯泰德工厂的罢工事件,因充满血腥且影响广泛而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。这次事件造成了 10 人死亡。罢工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尽管这个时期的绝大多数罢工都失败了,但劳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这也为日后劳资关系的改善埋下了伏笔。
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,美国在 1935 年颁布了《国家劳资关系法》,这项法案的出台促进了工会的快速发展。美国工会会员人数从 30 年代的 300 多万跃升至 1945 年的 1480 万。
为了改善工人待遇,美国的工会从 1945 年底到 1946 年,组织了全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工浪潮。在公众的支持下,这次罢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。工人工资涨到了每小时 18.5 美分。这也是唯一一次美国有效的解决了全国工资问题。
此后,在工会的不断努力下,雇主和政府又向工人提供了更高的收入和福利。如今,劳资纠纷虽然依然存在,但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斗争,工人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已经得到根本改善。
工厂对社会的第三个影响:它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。
棉纺厂出现后,在纺织业的重镇曼彻斯特,四处都是冒着浓烟的烟囱。人们形容整个城市都被一片漆黑的天幕笼罩。水污染的问题也同样严重。曼彻斯特工厂的污水和废弃物被直接排到河里,由此造成河流的严重污染。此外,因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,煤矿被大规模开采,造成了对地下水的严重污染。
1952 年 12 月,英国发生了伦敦雾事件。5 天内有 4 千多人死亡,两个月内又有 8 千多人死去。直到今天,由污染导致的这类伤害事件,还远没有彻底消失。
二战之后,巨型工厂在它的发源地美国开始逐步衰落,原因主要有:
首先,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让机器逐渐取代了人工操作,工厂不再需要大量工人。其次,随着工会力量的崛起,美国工人的工资和福利也在不断提高。因为大型企业的工会力量普遍更强大,所以,资本家们开始缩小工厂规模,以便于他们管理操纵工人。